
26家基金公司上报浮动费率产品长期投资让“慢增长”更可期

证券时报记者 裴利瑞
近日,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一项重要变革。根据证监会官网显示,5月16日,26家基金公司集体上报了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基金。这一举措是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后,行业内首次落地的创新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创新浮动费率基金的推出,标志着公募基金改革从“降费让利”向“机制重构”迈进了一大步,进一步深化了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将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被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强化投资者利益导向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并鼓励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采用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在政策出台不到十天的时间内,已有26家基金公司积极响应,其中不仅包括易方达、富国、广发等头部机构,也涵盖了万家、安信等中小型管理人以及外资独资机构宏利基金。
这些创新产品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投资者利益保护。例如,当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少于365天时,基金管理人仅能收取基础管理费;而当持有时间达到或超过一年时,管理费将根据基金业绩与比较基准的表现双向浮动。值得注意的是,升降档幅度的设计是非对称的——相较于激励管理人,规则更倾向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表示,主动权益基金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投资者创造超越市场基准的回报。然而,近年来市场波动加剧,部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体验并不理想。因此,通过引入浮动管理费模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同甘共苦”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成亮点
相比以往粗放式的浮动费率设计,本次创新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精细化程度显著提升。具体而言,这批基金首次实现了“单客户、单份额”维度下的差异化收费,即按照每位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间和收益率分档计算管理费。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一刀切做法,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务。
此外,这批产品还将管理费直接对标主流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等),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指出,这不仅需要系统升级支持,还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新的费率结构及其潜在影响。
国泰基金认为,浮动管理费模式将促使基金管理人更加专注于提升投研能力,以创造长期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同时,它也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关注基金的稳定性而非短期波动。
以长期视角推动行业发展
《行动方案》还明确提出,在未来一年内,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的数量应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总量的60%。试运行一年后,监管层将对效果进行评估并优化完善,最终实现常态化发行。
对此,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将以长期视角运作相关产品。“我们不会依赖‘帮忙资金’或追求首发规模,而是希望通过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来逐步扩大规模。”一位渠道人士透露。
易方达基金负责人强调,公司将增加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基金发行,并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帮助客户深入了解费率调整规则及相关风险。交银施罗德基金则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此类产品的创设力度,确保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与投资者利益高度一致。
破解“旱涝保收”难题
浮动费率基金的推出被视为公募基金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机制有望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状,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
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指出,浮动费率机制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将管理费与业绩表现深度绑定,可以有效解决“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的问题,进而提升投资者的整体满意度。
汇添富基金表示,新型浮动费率产品聚焦优化全周期投资体验,有助于减轻投资者在持有回报不佳时的成本负担,增强其对基金公司的信任感。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将倒逼行业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总结道,从费率动态调整到考核机制完善,再到产品创新突破,整个过程都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透明、共担、长期。这不仅标志着公募基金从单纯资产管理机构向财富管理伙伴的转变,也为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