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浮动管理费基金上报:持有满一年或分三档收费模式创新

近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进入费率改革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新一批浮动费率产品应运而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据每经记者从业内了解,目前已有超过20家基金公司上报了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包括易方达、华夏、广发等头部机构在内,均派出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掌舵,相关材料已获监管接收。这一创新举措将基金管理费与投资者持有时间及投资结果挂钩,打破了传统固定管理费率的局限,进一步强化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回顾历史,公募行业曾推出三类浮动费率基金,分别与持有时间、规模和业绩表现挂钩。然而,此次的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更进一步,通过动态联动机制,将管理费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紧密绑定。具体而言,管理费由固定管理费、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三部分组成,后两者的费率水平取决于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长及其年化收益率。
以实际案例为例,若投资者持有某基金不足一年,则按1.20%的固定年费率收取管理费;若持有满一年及以上,则根据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分为三档差异化收费:当超额收益率超过6%,且持有收益率为正时,管理费向上浮动至1.50%;当年化超额收益率低于-3%时,管理费向下浮动至0.60%;其余情况则维持1.20%不变。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多赚多收、少赚少收”的原则,也促使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中长期超额收益的创造。
浮动费率产品“上新”:持有满一年或分三档浮动
根据《行动方案》,未来一年内,监管层将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头部机构发行此类浮动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总量的60%。同时,试行一年后还将及时评估效果,并逐步推广至全行业。
从产品投向来看,首批上报的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型基金,对标沪深300、中证A500等主流宽基指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于建立管理费与投资者行为和回报的动态联动机制,从而实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高度一致。
例如,假设某投资者在市场低点买入一只浮动费率基金,经过三年的投资周期,其年化收益率显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那么该投资者将享受到更低的综合费率成本,同时也为基金管理人带来了合理的收入增长。反之,若投资表现未达预期,基金管理人也将承担相应的费率下调压力,这无疑增强了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团队的信任感。
突出投资者最佳利益导向,浮动费率机制成高质量发展核心抓手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部分基金的中长期业绩未能达到预期,导致投资者体验不佳。对此,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要通过优化收费模式,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状,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的深度绑定。
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的推出,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一方面,它激励基金管理人提升主动管理能力,聚焦中长期超额收益的获取;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公募基金的产品体系。
某头部公募人士指出,改革后的费率体系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有助于避免投资风格漂移,确保策略清晰、风险收益特征明确。同时,管理费与超额收益挂钩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基金管理人摆脱对市场贝塔收益的依赖,专注于挖掘阿尔法超额收益,重塑行业的投资文化。
当然,任何创新都可能面临挑战。部分销售渠道人士担忧,管理费与投资回报的深度捆绑可能导致基金公司在市场低点逆周期布局新产品时遭遇销售阻力。此外,复杂的费率结构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投资者教育,以帮助客户充分理解产品逻辑并提升接受度。
随着监管受理程序的推进,这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的后续发行进展将成为观察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深化的重要窗口。可以预见,通过持续的机制创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将共同迈向长期价值共生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