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金融人考公热:166人进入央行和证监会,从“金饭碗”到“铁饭碗”?

访客 2025-05-16 15:19:38 7782
金融人考公热:166人进入央行和证监会,从“金饭碗”到“铁饭碗”?摘要: 公务员岗位成了不少金融从业者眼里的“香饽饽”。是“金饭碗”,还是“铁饭碗”?似乎不再是个难题。近年来,考公热度持续攀升,计划招录人数虽小幅增长,但远低于报考人数的涨幅,这也使得录取...

近年来,公务员岗位成为不少金融从业者的“香饽饽”,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行业生态的深刻变化。

金融人考公热:166人进入央行和证监会,从“金饭碗”到“铁饭碗”?

从“金饭碗”到“铁饭碗”,职业选择的天平似乎正在悄然倾斜。数据显示,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341.6万人,计划招录3.97万人,录取比例仅为86:1。相较于2024年,报名过审人数增加约38.3万人,而计划招录人数却几乎持平,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金融人“转战”公务员

随着国考笔试、面试及后续政审流程陆续接近尾声,包括证监会、央行、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已公示2025年第一批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名单中不乏前金融人的身影。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2025年证监会、央行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拟录用的公务员中,原单位为券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共计166人。

以证监会为例,2025年度拟录用的287名公务员中,有29人来自券商,12人来自银行,7人来自公募和私募。其中,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头部券商均有员工成功“上岸”。此外,上海市政府、财政部等部门拟录用的公务员中,也有大量来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

金融行业吸引力下降

为何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者选择转向公务员?这与金融行业近年来的变化密切相关。自2022年以来,金融行业普遍降薪,部分券商高管薪资缩水,普通员工翘首以盼的年终奖也被递延发放。与此同时,线上办公和频繁出差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工作时长并未因薪资减少而缩短。

以某股份行为例,员工吴雨(化名)原本在支行担任金融科技相关岗位,但今年以来被调岗至销售金融产品线,背负起KPI压力。他坦言:“这种变化让我意识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高。”类似情况并非个例,一些券商甚至通过不再续约劳动合同的方式变相裁员,或对员工实施更严格的绩效考核。

从“金融精英”到“金融民工”

95后周宁(化名)的经历或许能更好地说明问题。作为江西省内一所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他曾通过法考和CPA四门科目考试,并顺利进入一家西南券商投行债权组实习。彼时正值投行招聘高峰期,许多券商为应届生开出高额底薪,部分头部券商甚至达到3.8万元/月。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周宁逐渐感到失望。进入股权组后,他发现自己的日常工作更像是“金融民工”:常年驻场偏远省份项目地,平均每天工作到晚上9、10点,每两个周末才能回家一趟。尽管参与了多单IPO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项目最终未能成功上市。仅靠底薪和少量奖金维持收入的周宁,逐渐萌生了考公的想法。

2024年底,周宁与其他两名同事共同报考国考,最终成功“上岸”广东某市税务岗位。他表示:“相比继续留在投行,我更希望尝试一些不同领域的工作。”相比之下,另外两位同事报考的证监局和金融监管局竞争更为激烈,他们目前正准备参加省考。

体制内的新挑战

刚刚“上岸”的周宁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王晓彤(化名)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作为一名90后,她目前就职于某监管部门单位,虽然享受到了稳定的薪资待遇,但也面临着重复性工作的困扰。

王晓彤透露,今年其所在单位经历了较大调整,高级别岗位薪资受到严格限制,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同时,入职第一年的试用期薪资相对较低,这让部分新员工感到不满。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考公“上岸”的员工中,除了前金融人外,还有多名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员工。他们表示,离开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是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王晓彤也提到,由于报考条件限制较多,如要求应届生身份、基层工作经验或研究生学历等,其所在单位的笔试分数线并未随报名人数增长而显著提高。相较之下,其他门槛较低的单位竞争反而更加激烈。

结语

无论是金融从业者转向公务员,还是体制内员工面临的挑战,都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对于许多人来说,“稳定”依然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标签,但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职业需求,则需要更多思考与探索。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