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线暴涨!这一板块被买爆
全线暴涨,这一板块受到强烈追捧,被大量购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投资者纷纷涌入,交易活跃,该板块成为市场焦点,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时隔10个月,沪指突破2024年10月8日的高点,为2021年12月17日以来的新高。
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成交额突破2万亿,市场气氛浓烈。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火热的AI板块,如光模块、云计算、PCB、光刻机等等。
其中,新易盛(300502)飙涨15%,中际旭创(300308)飙涨11%,续创历史新高,带动“易中”含量超23%的云计算ETF沪港深(517390)大涨5.17%,年内飙涨41.69%。
随着行情不断上攻,关于牛市已经到来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那到底,目前是否已经到达牛市阶段?如果是的话,哪些板块又会成为“香饽饽”?
01 牛气冲天
在关于牛市的讨论中,申万宏源的观点算得上比较中立和谨慎的,具体为:
牛市主线需要内涵外延、需要更大纵深,当前尚未确立。
申万宏源同时指出,在牛市主线行情正式确立前,市场至少能维持过去一段时间的市场特征,即板块轮动变为不变,微观活跃度高,小盘成长继续占优。
关于哪些方向有潜力成为牛市主线结构方向,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内科技突破引发行情扩散,二是全球市占率高的制造业做“反内卷”。
和申万宏源相对谨慎的观点不同的是,市场的走势,似乎已经表明牛市到来的迹象。
例如今天的热点板块中,素有“牛市旗手”之称的证券板块全线走强,多个概念股都涨停封板。
有机构对此发表了观点,认为本轮券商具备更强稳定性、持续性,因为牛市氛围浓厚。
另一个颇具指向意义的现象,是科技成长概念。
军工板块可以说有短期催化(9.3阅兵),但AI算力相关板块的上涨,就很有代表性。
如刚刚发布超预期财报的工业富联(601138),股价大涨10%,市值超过8600亿。
同样表现强劲的,是光模块(CPO)板块,高居热门概念指数榜第一,三巨头“易中天”分别大涨15.45%、11.66%、9.69%。
和工业富联不同的是,CPO概念爆发,并不是因为财报,因为财报早已发布完,所以它的指向性更强,而这个指向,可能会有基本面、业绩面因素,但流动性方向的指向更强。
这些天,相信很多投资者都收到过这样一个信息:
截至8月5日,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20002.59亿元,为2015年7月2日之后,首度站上两万亿元,其中,沪市两融余额10192.27亿元,深市两融余额9748.10亿元,北交所两融余额62.22亿元。
“两融”是杠杆资金的重要指标,余额被不断上升,背后反映的是市场资金的风险偏好上升,说白了就是资金方越来越敢投了。
为何敢投?
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不断上涨,财富效应不断放大,在资金方心里形成正向反馈,于是敢于加杠杆入市,这也是市场走牛的风向标之一。
另外,也有券商通过对比历史数据,指出即使两融余额升至2万亿元上方,但占A股流通市值、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指标均处于历史中枢水平,远低于2015年峰值,说明“两融”继续上涨的空间是有的。
目前,全球贸易战的不确定因素已逐步消失,隔夜美国CPI低于预期,9月份降息的概率已经攀升超过90%,经济基本面和流动性向好支撑下,预计市场的风险偏好仍有机会上升,牛市趋势有机会逐步得到确认。
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科技,尤其是以AI成长板块,有望展现出更高的景气度。
02 持续火热
这几天,AI算力,包括CPO、服务器、PCB、光刻机等概念的持续火热,印证了我们之前的预判。
那就是随着AI不断向前发展,对算力的需求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之前已经说过多次,全球云厂商都在疯狂砸钱。
2025年Q2,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四大巨头资本开支合计958亿美元,同比暴增64%。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天烧掉10.5亿美元。
再具体看看各家的未来动作:
微软计划未来5年投资5000亿建设AI数据中心,全部采用最新液冷技术;谷歌正在建设全球最大AI超级计算机,采用16万块TPU芯片;Meta将2025年资本开支上调至400亿美元,主要用于AI基础设施;亚马逊AWS计划部署10万台Trainium2 AI训练芯片。
大摩刚刚发布报告,预测全球云厂商明年资本开支将突破5.8万亿,比今年再涨31%。
原先市场还担心太烧钱,ROI未必扛得住,但事实证明,不管是云厂商还是应用厂商,都已经从AI中获利,微软、meta财报都大超预期,即使是排在后排的亚马逊,增速同样超过双位数。
台积电最新公布的7月营收3231亿新台币,同比+25.8%,环比+22.5%。虽然英伟达未公布业绩,但GB200系列良率持续提升,出货量逐季攀升。
不仅海外厂商,国内的配套厂商同样交出超预期的业绩,继上个月的CPO厂商后,服务器厂商也不甘示弱。
工业富联Q2净利润68.8亿,同比+51%,AI服务器营收增速超60%,股价再度创出历史新高,市值超过8600亿。
消息面上,近期也颇多利好刺激。
必须要提及的,是OpenAI正式推出GPT-5,参数规模预计18万亿,约为 GPT-4 的10倍,在模型能力持续增强的同时,Token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对算力的需求持续走高,不仅是传统的云侧集群推理能力,越来越多的场景开始向本地和端侧算力迁移。
作为大模型的鼻祖,open AI的新模型,预计将引发新一轮竞争,更多升级版、功能更强大的AI模型,会不断推向市场,AI算力有机会再一次“躺赢”。
03 疯狂吸金
实际上,不单单AI算力,中下游的AI云服务、AI应用,都有望受益。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CPO板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且竞争格局清晰的云计算板块,都在疯狂吸金。
云计算ETF沪港深(517390)跟踪的指数SHS云计算今年累计涨幅高达40.47%,该ETF年初至今份额增长1.5亿份,同比飙涨超3倍。此外,资金也在流入“硬科技含量”高的计算机ETF(159998),其年内份额增长13.46亿份,同比跃升58.06%,最新规模为34.61亿元,双双稳居同标的产品第一。
云计算ETF沪港深(517390),是唯一一只标的指数横跨沪港深三地的云计算ETF,成份股涵盖CPO两大巨头(新易盛和中际旭创)、阿里云(阿里巴巴、数据港(603881))、腾讯云(腾讯、东华软件(002065))、华为云(拓维信息(002261)、润和软件(300339))、火山云(光环新网(300383))等,该基金还设有场外联接基金(A类:019171,C类:019170)。
覆盖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相关概念里,全市场规模最大的计算机ETF(159998)及联接基金(A 类:001629/C 类:001630)信息技术行业占比超90%,全面捕捉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要素等新兴技术的增长红利。
国内云计算市场呈现“头部厂商主导、运营商云崛起”的格局,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三大厂商合计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SHS云计算能分享更多国内云计算市场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SHS云计算年内34%的涨幅中,估值贡献占比14%,盈利的贡献突出,最新PE为26.87倍,位于近十年44.76%分位,是估值最低的云计算指数。
由于相关热门个股多数位于创业板(资金账户日均10万以上,参与证券交易2年以上)、科创板(资金账户日均50万以上,参与证券交易2年以上)、港股(港股通开通需资金账户日均50万以上),投资门槛较高,借助牛股含量高的相关ETF可以降低交易门槛,高效、便捷布局相关主题机遇。
04 结语
回过头看,AI这个赛道,虽然投资价值早已公之于众,但一路走来,中间也遭受多很多质疑,也曾经引发股价大回撤。
有个投资人说的好,对于像AI这种大级别的产业变革,只有了解清楚最底层的逻辑,投资才能够“从头吃到尾”,否则中间一个震荡,就会被震下车。
当然,要想参透底层逻辑,并且能够摒弃情绪波动以及外界干扰,始终保持理性,并非易事。
即使是投资大咖,也会犯错。
例如以投资创新科技著称的木头姐,在23年AI革命刚开始时,就公开不看好英伟达,结果英伟达的股价涨了10倍,更难以理解的是,即使英伟达不断打脸她,她却依然坚持“错误”观点。
不过,木头姐说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时至今日,如果还质疑这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技革命,那只会继续错过更多更多。
微软、谷歌这些科技大厂,今年光数据中心建设就砸了上千亿美金,与其说是资本开支,倒不如直接说下注未来。
这些钱看起来非常庞大,但如果日后能够抢占AI领域的制高点,所带来的利润增长就会源源不断,这是过去百年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已经证明过的规律。
如果以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来说,毫无疑问AI还处在早期,很多应用都尚未推出来。
换句话说,理解清楚AI产业底层逻辑,然后坚守价值,在决定未来的关键节点上,果断有为,即可。
于生意如此,于投资,更如此。(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