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深圳引领合成生物产业立法央地协同提速化妆品新原料审评审批

访客 2025-05-13 15:32:59 24304
深圳引领合成生物产业立法央地协同提速化妆品新原料审评审批摘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等产业专项立法相继出台后,深圳再迎一部新兴产业立法,这次瞄准了合成生物。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深圳引领合成生物产业立法央地协同提速化妆品新原料审评审批

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等产业专项立法相继出台后,深圳再次迎来一部新兴产业立法,这次聚焦的是合成生物领域。

据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消息,5月12日,《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草案)》)及有关说明正式公布,并于6月13日前公开征求意见。这部法规以“小切口”“小快灵”的形式制定,旨在破解合成生物产业面临的痛点问题,包括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不足、新原料审评审批周期长、产品应用推广不足,以及空间、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短缺。

根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20年,全球生物经济规模将达2万亿至4万亿美元,其中生物改造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可达30%—70%。而在中国,近3年来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中,有40%集聚在深圳。从2014年至2023年,深圳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3%,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央地协同加速新原料审评审批

摩熵咨询报告显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链下游企业占比高达88%,覆盖医药健康、化工能源、食品农业、日用化妆等多个领域。

在日用化妆领域,近年来涌现了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等科研型美妆企业,同时欧莱雅、宝洁等老牌巨头也纷纷布局合成生物。然而,化妆品新原料的审评审批一直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今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明确,将完善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分类管理和技术评价体系,提高新原料和化妆品的审评审批效率。

深圳此次出台的《若干规定(草案)》也直击化妆品原料创新的痛点。草案提出,市人民政府将推动与国家、省药品监管部门联动,提供化妆品技术审评服务,支持特殊化妆品、化妆品新原料注册的技术审评工作,以及进口普通化妆品、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后的资料技术核查工作和新原料使用安全评估。

在食品领域,“生物农业”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合成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肉类/乳制品、蛋白饲料、饮品、调味剂、添加剂、食品安全等领域。为此,深圳《若干规定(草案)》明确,市人民政府将推动与国家、省卫生健康部门联动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合作中心,对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通过央地协同创新“三新食品”、化妆品新原料、保健食品新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审评模式,将显著降低企业的研发生产成本,提升产值转化效率。

全要素竞逐“万亿”蓝海

麦肯锡202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20年全球生物经济规模将达到2万亿至4万亿美元。面对这一万亿级市场,全国各地正积极布局合成生物产业。

以上海为例,作为传统生物医药重镇,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目标到2025年孵化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吸引5家以上企业区域或研发总部入驻,并新增3—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

湖南常德市同样启动了合成生物产业立法工作。《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已于4月28日至29日完成第二次审议。目前,常德全市已有35家合成生物制造相关企业,年产值达125亿元。

深圳则是近年崛起的另一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地。近3年来,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中有40%落户深圳,其中八成集中在光明区。截至去年底,光明区已汇聚120多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接近400亿元。

深圳此番的合成生物产业专项立法,拟从空间保障、人才支撑、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通关便利等方面全面加强产业支持力度。例如,在空间方面,《若干规定(草案)》提到建设专业化合成生物产业园,为合成生物企业提供研发、可工业化量产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及定制化公共技术服务;同时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在境外组织开发和运营专业化合成生物产业园。

在人才培养上,深圳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合成生物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今年4月,位于光明区的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批新增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经教育部同意后正式启动招生。

在资金支持方面,深圳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投资合成生物领域中小微企业、早期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同时,鼓励优质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起产业并购基金,利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加大对合成生物初创企业的信用担保力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深圳首个合成生物产业私募基金已于去年4月成立,规模达15亿元。此外,光明区与软银中国、松禾资本等国内10余家投融资机构建立了联动机制,并推动中国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等推出“合成生物贷”,将初创合成生物企业的授信额度从1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累计贷款额度超过亿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