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大增1.85万亿元,经济新动向

访客 2025-11-01 16:00:02 82449
近期某项数据或业务实现了大增,增加了1.85万亿元,这一显著增长可能涉及多个领域,如经济、金融、投资等,具体影响及后续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大增1.85万亿元,经济新动向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权益类基金三季度末规模突破10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大增1.85万亿元,但资金流向的结构性特征格外分明:在被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大增的情况下,主动权益类产品资金分化,呈现“一增一减”的变化,偏债混合型基金份额增长,含权比例较高的偏股产品仍有资金流出。

  1.85万亿元背后的资金动向

  三季度以来,固收类、权益类基金的规模此消彼长。10月29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在开放式基金中,权益类基金(普通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规模达到10.27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大增1.85万亿元。同期,债券型基金的规模降至7.2万亿元,较6月末减少830亿元。

  这1.85万亿元权益类基金的增量资金流向了何处?从基金份额变化来看,资金更青睐被动权益类基金,对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偏好则有所分化,呈现“一增一减”的态势。

  具体来看,Choice数据显示,三季度被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大增,从二季度末的3.1万亿份升至三季度末的约3.3万亿份,成为资金流入权益类基金的最主要选择。与被动权益类产品的“一骑绝尘”不同,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资金流向较为“分裂”,含权比例较高的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不含QDII)三季度期间份额分别环比降逾百万份、千万份,而配置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却小幅回暖,三季度份额增逾40万份。

  这意味着,目前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更愿意通过被动权益类基金分享贝塔收益,而稳健型资金则偏好通过偏债混合等股债配置型产品入场。

  如何更好地承接居民资金

  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以及市场波动的大环境下,基金公司如何更好地承接居民资金并实现“双赢”,成为现阶段行业的重要课题。

  更多匹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在扎堆成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被动权益类基金数量已经过千(不同份额分开计算)。

  兴业基金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已将被动权益类产品定位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正积极打造以券商、保险客群为中心的核心赛道指数货架。未来,将继续利用公司渠道完善和集团资源联动的优势,推出一批符合策略透明、风格稳健、具备长期超额收益、波动较小等特征的指数产品。

  同时,许多介于偏稳健的配置型产品也在逐渐问世。业内人士认为,这类产品的崛起精准契合了市场供需的变化,即对“含权且波动有限”产品的渴望,这或成为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高含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也并非没有机会。”利得研究院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各行业景气度上行,利于主动权益基金发挥捕捉阿尔法的能力,今年可能成为主动权益基金超额收益回归的新周期起点,随着投资者信心的修复,主动权益基金的份额或能重新提升。

  不过,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主动权益基金能否出现资金净流入,不仅与市场能否持续向好相关,更在于产品业绩的持续表现。“基金能否持续跑赢市场基准,并实现关键净值阻力位的突破是关键。若基金净值突破上一轮上行市场的密集申购成本区,会减轻被套资金的赎回压力,业绩的长期走强也会进一步提振资金流入的意愿。”曾方芳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