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对话华为方坤鹏,深度解析5G-A×AI发展逻辑

访客 2025-09-30 16:38:10 68551
在与华为方坤鹏的对话中,深入解析了5G与人工智能(AI)的融合发展的逻辑,探讨了5G-A×AI背后的技术趋势、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方坤鹏详细解释了5G网络的高速度、低延迟特性如何与AI的计算能力相结合,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涉及了5G-A×AI在智能城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对话揭示了华为在推动这一领域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和策略。

对话华为方坤鹏,深度解析5G-A×AI发展逻辑

  2025PT展核心聚焦三大方向:5G技术催生的新业务形态、具身智能的落地实践,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其中,“融合”成为贯穿全程的关键逻辑——针对5G-A与AI如何深度融合,进而赋能千行百业发展这一核心命题,工信智媒体总编刘启诚与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5G-A领域总裁方坤鹏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析“融合之势”的实践路径与未来价值。

  工信智媒体总编刘启诚(左)、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5G-A领域总裁方坤鹏(右)

  5G-A发展的多维度突破:从技术到商业的正向循环

  观点一:从运营商的战略布局到普通用户的实际需求,从技术标准的完善到场景化应用的突破,5G正从“网络建设期”迈向“价值兑现期”,面向toC既有应用的体验提升,是5G-A价值兑现的初级阶段,而具身智能体(如智能Agent终端、智能网联车、四足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是释放5G-A潜能的重要载体,将成为5G-A价值兑现的高级阶段。

  “经过6年多的发展,5G已在技术标准、网络建设、终端渗透与商业模式四个维度形成正向发展态势,为后续创新应用奠定了基础。”方坤鹏谈道。

  技术标准:打开“联接金字塔”,不止于to C

  随着R19标准的冻结在即,5G标准正式进入5G-A演进的新阶段。“R19协议不再局限于to C,而是打开了‘联接的金字塔’,实现to C端、物联的全演进,为后续多元业务落地奠定了技术基础。”方坤鹏表示。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产业时期,5G-A一方面提供万兆体验、毫秒级时延和大上行等增强能力,另一方面催熟通感一体、Ambient IoT等创新能力逐步迈入商业化阶段。

  网络建设:连片覆盖成型,容量与体验双升

  网络建设是5G落地的关键支撑,从站点规模来看,截至8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464.6万个,且在发达城市已实现连片建设。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5G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分别为63.1%、64%、63.3%、63.9%,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达到1063亿GB、595.2亿GB、724.7亿GB和150.5亿GB……网络覆盖的完善不仅解决了“信号有无”问题,更通过技术优化提升了密集场景下的体验——例如“苏超”决赛万人体育馆中,5G-A支撑高清直播无卡顿,改变了传统密集区域网络拥堵的状况。

  终端渗透:从手机到智能体,品类持续丰富

  终端是5G触达用户的直接载体,目前终端已从手机向多元化延伸:一方面,5G手机渗透率已达较高水平,120多款手机能力已支持5G-A能力,AI手机发货量已达4亿。另一方面,具身智能体成为新增长点,终端生态正从“个人设备”向“智能家庭/场景设备”拓展。具备AI座舱和智能驾驶能力的智能网联车已达4000万辆,2025年8月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的顺利举办极具象征意义,如同1896年人类运动会标志“身体觉醒”,机器人运动会标志着具身智能进入发展新阶段。

  商业模式:从“流量经营”到“体验经营”

  只有将技术、网络能力转化为用户需要的业务和体验,5G-A产业才能持续发展。“要能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优质体验,用户才愿意为服务付费,商业模式自然能逐步跑通。”方坤鹏表示。为了让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真正享受到标准化的5G-A与AI融合服务,新的套餐和产品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运营商可能推出更多基于AI应用和场景的“体验型套餐”;另一方面,相较于分别采购不同服务、自行开发和维护,个人/企业客户可以购买的是“端-网-云-算融合套餐”,而非独立的网络或云服务。

  具身智能:5G-A延伸的核心场景,从“玩具”向“工具”跨越

  观点二:具身智能是5G-A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正从“展示道具”“娱乐玩具”向“实用工具”过渡。

  场景落地,解决社会痛点

  产业界持续在5G-A赋能AI应用的领域探索。在个人市场方面,整合四足具身智能体,针对“一老一小”需求设计服务:机器狗通过5G网络实现家长手机端实时查看,支持跌倒判断、户外陪伴等功能,还可联动家庭摄像头实现“动态看家”。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出现了融合四足机器狗和5G-A网络服务的新型产商品,AI赋能的智能机器狗为人们的居家生活和日常陪伴提供了新的选择。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见证更加丰富的5G-A与AI融合产品的到来。

  在智慧出行方面,现在的电动车普遍配备了AI助手和多块大尺寸的屏幕,在通过语音指令完成绝大部分(近90%)的座舱控制操作的同时,让车内的每一位乘客都获得高清的画质和丝滑的操作体验。在驾驶体验上,今年智能驾驶快速发展,中国L2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50%,国家也积极出台L3智能驾驶相关法规。无论是座舱还是“影子模式”智驾的训练,都离不开车载5G连接的大带宽和低时延。

  而在行业应用领域,AI促使行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5G-A无源物联将会成为联接行业万物的“毛细血管”,通过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跟踪,实现智慧物流、资产追踪、环境监测等高价值应用。

  技术诉求,“一大三高”新要求

  具身智能的发展对5G网络提出了远超手机的技术要求,方坤鹏总结——5G-A网络能力向“一大三高”多维能力演进。具体来看,大上行:图像/视频实时传输是多模态交互的基础,上行20Mbps是提供类人良好交互体验的条件;高可靠:智驾、具身智能等需实时推理与指令级反馈,网络必须“零丢包、零中断”;高并发:多Agent并行运行将在多种场景下出现,网络需保障多业务“并行不悖、协同高效”;高实时:交互频次从语言交互的1Hz~10Hz,到动作精准控制的100Hz,网络必须“实时响应”。

  “未来我们一方面要打造一条全能超宽管道,另一方面要以AI业务体验为中心保障AI全场景业务应用。”方坤鹏表示,“首先是频谱的演进,充足的频谱资源是上行能力兑现的关键。需要通过新增或重耕的方式,把更多的频谱资源用于5G-A,实现更高的上行速率和小区容量。”移动网络需要灵活使用各类上行创新技术,基于灵活频谱接入、上行多载波聚合和SUL等创新技术,按需灵活地调度频谱资源,最大化上行体验。其次,网业协同提供端到端的模态级保障是关键。端到端精准识别用户意图,把复杂的任务拆解成视觉、语音、文本等具体的多模态内容,面向多模态内容传输,无线网络能动态构建分层分级的智能传输管道差异化保障。

  5G-A×AI融合: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持续”

  观点三:AI技术正与5G深度融合,既为5G网络优化提供支撑,产业链协同突破,推动技术落地与商业闭环。

  5G-A与AI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对商业模式的重构,技术标准的完善、场景需求的爆发,正推动产业链形成正向循环。尽管5G-A与AI的融合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产业链协同突破。为此,方坤鹏提出3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技术协同与标准制定。产业链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移动AI时代的应用体验标准,并且建立相应的网络指标、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的同时,降低集成复杂度。

  二是丰富产业生态和应用孵化。运营商、终端、基础设施提供商、AI应用企业等各方建立产业创新合作机制,持续孵化产业标杆和爆款应用,提升AI应用的社会价值和行业价值。

  三是探索创新商业模式。运营商可尝试从“流量计费”转向“体验计费”以及“算力计费”,并为行业客户提供“网络+算力+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