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亿“准财政”工具将出,数字经济ETF收涨7.77%
近日,一项规模为5000亿的“准财政”工具即将推出,引发市场关注,数字经济ETF表现强势,收盘涨幅达7.77%,这一工具的推出有望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而数字经济的强劲表现则反映了全球对于数字化趋势的积极响应。
8月22日,市场全天震荡走高,沪指站上3800点,科创50涨超8%创3年多新高。板块方面,半导体、CPO、证券、算力等板块涨幅居前,燃气、钢铁、银行、乳业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收盘,沪指涨1.45%,深成指涨2.07%,创业板指涨3.36%。ETF方面,鹏扬中证数字经济主题ETF(560800)收涨7.77%,成分股中,寒武纪-U(688256.SH)、海光信息(688041.SH)20cm涨停,深信服(300454)(300454.SZ)涨15.17%。
消息面上,近期,部分地方更是进一步梳理出入库项目清单,明确了申报基金的金额。从地方透露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规模为5000亿元,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具体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参与其中。
此外,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算力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算力规模达到18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2025年将增长至300EFLOPS。在AI产业等因素的驱动下,算力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智能算力占总算力的比重由2016年的3%提升至2023年6月的25.4%。预计到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将达到35%。
国盛证券表示,当下整个算力行业投资进入白热化阶段,海内外CSP巨头厂商资本开支向AI算力的倾斜已十分明显,市场中光通信以及近期液冷等算力基础设施的行情均说明算力板块正迎来真正的成长春天。
天风证券(601162)指出,在下游算力供不应求态势推动下,国内智算中心投资规模高速增长。2023年国内智算中心市场规模达879亿元,同比增长90%以上,未来伴随AI大模型落地场景不断增加,商用进程逐步加快,算力需求逐步转移至推理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