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亮股份董秘童莹莹:做不确定大环境里的“确定性”供应商

“从供应链的维度看,海亮当前所作的布局,其实是要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中,成为需求方眼中的‘确定性’”。
5月20日,海亮股份(002203.SZ)在位于杭州滨江的海亮科研大厦举行了投资者接待日活动,海亮股份董事会秘书童莹莹在活动中如是表示。
海亮科研大厦一楼公开资料显示,海亮股份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诸暨铜材厂,30余年来,持续专注于铜加工领域,现已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铜管、铜棒制造企业,截至2024年底,公司全球设有23个生产基地,其中国内基地主要位于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四川、重庆、甘肃、山东等地,海外基地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其海外铜管产能占中国企业在海外铜管产能的三分之二。
在传统的铜管、铜棒之外,海亮股份于近年来拓展了铜箔业务,目前,公司在甘肃拥有年产7.5万吨的铜箔产能、在印尼拥有年产1.25万吨的铜箔产能,其中,印尼基地为国内铜箔加工企业的唯一海外项目。在产品技术方面,海亮是国内最先掌握3.5微米极薄产品生产技术、高抗高延产品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据童莹莹透露,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铜箔板块亏损在不断减少。
海亮股份铜箔产品此外,凭借着长年积累的研发实力和制造水平,海亮股份的高毛利C端产品也在逐步上线,在童莹莹看来,虽然该类产品规模无法与铜管等相比,但随着相关产品的放量,将有效改善公司的利润结构。
从市场看,2024年全年,海亮股份的铜加工主业实现营收618亿元,其中,境内销售386.38亿元,境外销售231.57亿元。同时,由于境外市场毛利率达到6.02%,远超境内市场的3.04%,这也意味着,海亮股份境外市场实际贡献的毛利要超过境内市场。对海亮而言,海外市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公司面临着一场关键考验。也是因此,在会上,童莹莹着重介绍了美国基地的进展。
据悉,海亮股份在美国本土的布局始于2016年,彼时,公司收购了美国铜材销售公司JMF100%的股权,优化了产品的销售渠道;2019年,公司又启动了美国生产基地的建设。不过,受制于接踵而至的疫情等原因,美国基地的建设进度一度不及预期。
转机是在2024年。据童莹莹介绍,当年公司精准预判形势,在美国大选前夕便洞察到特朗普大概率的上台以及后续的加征关税,果断在战略层面加快美国基地建设步伐。如今,美国基地已具备年产3万吨铜管的产能。进入2025年,特朗普上台后高举“关税大棒”,美国市场持续释放产业回流信号,海亮股份的美国基地也迎来了市场机遇。
“我了解到,当前许多客户在主动与我们的美国基地寻求合作。当下,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对于销售端或者说是需求端而言,政策的不稳定通常意味着成本或会不可预见性地增加,因此,它们更加渴望有稳定的供应。在这方面,海亮凭借着全球化的布局,凭借着强大的制造能力,扮演起了‘保供’的角色。”童莹莹表示。
海亮股份全球产能布局图据了解,在美国之外,2024年,海亮股份还在摩洛哥布局了生产基地,计划年产5万吨无锻轧铜及铜合金材生产线、年产3.5万吨铜管生产线、年产4万吨精密黄铜棒生产线、年产1.5亿只精密铜合金管件、年产2.5万吨锂电铜箔等新能源材料生产线。据悉,摩洛哥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包括美国、欧盟、土耳其等,覆盖范围达到56个国家,其产品绝大部分可以零关税进入欧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