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基金与金融机构携手培育科创支持新模式,耐心的力量
政府引导基金与金融机构正共同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强调“耐心”的重要性,这一过程涉及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投资和对回报的耐心等待,旨在通过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共同研究和实践,这些机构正努力为科创提供稳定且持续的资金支持,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0月28日下午,由陕西科控投资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招商银行西安分行支持,21世纪创投研究院担任智库支持的“科学家遇见投资人”闭门研讨会西安交通大学专场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举办。
在上半场的圆桌讨论中,来自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平台、商业银行、信托机构等多方代表,围绕“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对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意义”展开深度对话。
各机构代表既分享了各自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也坦诚剖析了当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机制设计到生态建设,从评价模型到考核压力,一幅政府与市场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全景图徐徐展开。
政府引导基金:从机制创新到生态联动,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政府引导基金的核心价值:“政府引导基金需要明确长远的角色定位,发挥全周期支持作用,聚焦初创期科技企业,解决‘死亡谷’融资难问题。”
他强调,国有投资平台应当作为耐心资本,按照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关键的是建立三方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导向锚定投资方向,国有投资平台提供项目资源,银行科技金融提供信贷保险等综合服务,形成政策引导、项目落地、金融赋能的联动体系。”
这一理念在陕西省引导基金投后管理部副总经理刘焕的分享中得到了具体印证。他详细介绍了政府引导基金在机制设计上的最新进展:“随着国办一号文的发布,‘投早投小投科技’正式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我们对创投类基金的出资比例已从最早的40%提高至50%,对种子天使类基金可以出资到60%。这实际上是在帮助市场化机构分担风险,解决他们对早期项目‘不敢投、不愿投’的后顾之忧。”
在投资周期方面,改变同样显著:“早期基金的存续期从最初的10年延长至15年,真正响应国家对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号召。”
更令人期待的是尽职免责机制的推进。刘焕透露:“尽职免责制度现在正在加快酝酿,不久的将来马上就会落地实施,从具体条款设置到制度安排层面都将进一步放宽。”
除了机制创新,生态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刘焕介绍,2024年9月,陕西成立了科技创新投资联盟,“把省财政厅、科技厅、交大等高校、科技型企业、银行和投资机构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了‘周路演、月圆桌、季签约、年大会’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这一机制已经产生实效:“联盟成立后,我们投资了一批交大的优质早期项目,比如高能数造,西图之光,至臻慧感等。这种常态化的对接机制,让政府引导基金、高校、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连接。”
商业银行:用创新突破“三大错配”困境
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科技金融中心负责人王卫博分享了具体的创新举措。“面对陕西省3.3万家科技型企业,我们建立了科创企业智能评价模型,涵盖市场上绝大多数科技型企业,解决了企业进入商业银行体系难的问题。”
在授信环节,工商银行进行了大胆创新:“我们创立了科创企业授信模型,颠覆了‘看历史、看报表’的传统逻辑。现在与科创企业打交道,我们主要看专利情况、研发情况和创始团队、股权投资等,对财务指标大幅弱化。”基于这些创新,工商银行推出了科创并购贷、科创研发贷等产品,搭建了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商银行创建了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首个股权估值模型。“目前这个模型涵盖37个行业,采用多种估值方法,短时间内可以把企业的股权价格计算出来。我们把估值广泛应用于企业标的筛选、交易定价、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多种场景。”
宏观视角:重新定义金融的本质功能
陕国投丝路金融信托研究院执行院长谭林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出了对金融本质的深刻思考。“从根本上说,金融最本质的功能就是风险管理。”他指出:“过去,企业没有历史现金流量表是根本贷不到钱的。但现在这个逻辑已经完全变化了,现代金融取决于未来收入的折现。就在今天,陕西本地企业西安奕材在科创板上市,但从指标来看还没有盈利。这给在座的科技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证明资本市场的定价逻辑正在发生根本转变。”
基于这一认识,谭林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一定要发展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因为它的定价逻辑与传统信贷完全不同。亚马逊、特斯拉上市时都没有盈利,但资本市场愿意为未来买单;第二,要增加投贷联动机构;第三,要完善制度保障;第四,要优化金融生态。从金融角度看,就是要对风险保持包容,要拥抱风险、宽容失败;第五,要加大科创金融考核力度。
地方国资:从全链条支持到“静待花开”
西安财金基金总经理段喆分享了市属国资平台的探索经验。“西安财金已搭建了包括直投和创投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累计投资660家科创企业,其中2/3以上是早期初创企业,目前已有4家企业成功上市。”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西安财金进行了深入布局。“我们与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支持了超过三十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与孵化平台深度连接,从平台到基金到项目,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
咸阳财金副总经理王民展示了一个更年轻的支持体系。“我们2022年8月成立,目前已构建四大职能板块:产业基金30亿规模、科创基金3亿规模的天使基金、担保业务(今年上半年累计担保3.12亿元,对科创企业最高可达3000万)以及财政资金直接支持。我们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品阶段、到早期天使阶段、到成熟期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但两位总经理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如何平衡长期资本、长期投资与年度考核压力,是现在面临的最现实问题。这一困境引起了在场所有嘉宾的共鸣,也成为圆桌对话中最真诚、最有价值的部分。
同时,榆煤基金总经理秦笙分享了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心得。“过去榆煤基金投成长期、成熟期项目较多,但从去年开始,我们的投资阶段开始前移,也接触了更多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他说。
秦笙指出,大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能面向同一个卡脖子技术方向,就会有多个团队在做类似产品,声称技术领先。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资早期项目更加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亲自下场跑实验室、跑客户、跑竞争对手,不能停留在PPT判断。
另外,秦笙认为,当下,很多高校老师顺应趋势去做科技成果转化,但其实并没有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也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前提。
尾声:耐心资本需要耐心生态
两个多小时的圆桌对话,一个清晰的共识逐渐浮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不仅是耐心资本,更需要一个包容创新、理解周期、协同高效的耐心生态。
政府引导基金要有耐心,在机制设计上给予长周期、高容错的空间;金融机构要有耐心,创新评价体系和服务模式;监管审计要有耐心,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考核机制;市场环境要有耐心,对风险保持包容、对失败保持宽容。
当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导向、国资平台的项目资源、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专业机构的投资判断形成有机联动,当短期考核与长期价值、商业回报与社会责任、风险防控与创新容错找到平衡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或许就不再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