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上海公募基金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勇立潮头促转型,真抓实干谋发展

访客 2025-11-07 10:16:58 33883
上海积极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勇立潮头促进转型,真抓实干谋求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这一改革旨在促进基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投资产品和服务,上海作为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

上海公募基金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勇立潮头促转型,真抓实干谋发展

  编者按

  当前,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跃升期。上海汇聚了全国近半数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持续位居全国首位。中国证券报今起推出“创价值·塑生态·启新程——上海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专栏,旨在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聚焦行业转型、投研创新、合规治理等核心议题,传递理念、凝聚共识,强化投资者保护,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黄浦江潮涌,时代东风劲。当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悄然加速。

  2025年5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这场变革中,上海再次站上引领行业转型的潮头。据统计,上海汇聚75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占全国近半数,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一直居全国首位。

  当前,上海证监局积极推进公募基金行业改革举措落地落实,目前初显成效。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基金业的表现对《行动方案》顺利落地至关重要。

  构建协同共治的“上海网络”

  独行快,众行远。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绝非监管机构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多方同频共振的“交响乐”。

  上海之所以能迅速将方案蓝图转化为地方实践,秘诀在于监管机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协同发力,确保了《行动方案》的有效传导与贯彻落实。

  “靠前谋划”是这场交响乐的第一个有力音符。上海证监局成立“落实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专班”,负责牵头落实改革方案,制定具体举措,跟进工作进展。同时,开展行业落实行动方案专项调研,了解行业机构落实方案安排,推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不仅如此,上海证监局依托央地协调机制,邀请上海金融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市人社局、市国资委等单位共同探讨引入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引导国有保险公司继续加大长期权益投资力度,进一步畅通上海辖区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对接渠道。

  改革的活力最终来自市场机构的自觉行动。如何点燃这团“星星之火”?上海的策略是巧妙借力行业组织,形成“监管-协会-机构”的良性联动。

  当基金经理、行业专家面向公众,深度解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时,他们不仅在传播知识,更是在编织一个“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价值网络。近200场“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的宣传活动与超过500万次点击量的原创投教产品,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展现行业风采。

  这张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上海网络”,正是改革举措能够稳妥推进的组织保障,让改革合力在系统内部生生不息。

  锻造关键领域的“上海样本”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上海的改革实践,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在行业发展的关键痛点与难点上,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与案例,锻造出可感知、可检验的“上海样本”。这份成绩单,既是对前期“谋篇布局”的有效回应,也是衡量“上海力量”成色的试金石。

  上海证监局积极支持辖区机构发行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指数股票型基金产品,且成果斐然。

  截至9月末,上海地区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公募基金总体规模的比重达26%。指数股票型基金规模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49%。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产品层面的突破。上海证监局鼓励辖区基金管理人推出与基金业绩挂钩、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支持长期持有的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以及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方向的主题指数基金。

  截至目前,上海基金公司已获批发行16只新型浮动费率产品,首募规模164亿元;发行10只科创债ETF,首募规模289亿元,现管理规模已达879亿元;发行110只科创板概念基金,管理规模约1200亿元;发行ESG相关基金468只,管理规模超过5000亿元。

  不仅如此,上海证监局积极推进降低公募基金投资者成本工作。通过召开行业动员大会、调研摸排及日常提醒等方式,上海证监局引导辖区机构按照《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

  效果立竿见影。公募行业费率改革以来,上海辖区机构共降费让利投资者约187亿元。截至9月末,上海辖区已有200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指数基金主动降低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累计让利投资者约128亿元;已有超过4400只产品调降交易佣金费率,累计让利投资者约59亿元。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难点、堵点,上海证监局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截至9月末,上海辖区公募基金管理人社保、年金、养老金等“三支柱”产品数量超过800只,同比上升10%,管理规模1.5万亿元,同比上升28%。辖区理财公司产品投向公募基金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00%,信托公司产品投向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超过200%。

  此外,上海在养老金融与对外开放领域的精准落子,展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全局视野。

  在养老金融方面,上海证监局与多部门联合发布相关文件,推动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加入宣讲团。截至9月末,上海辖区107只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数量占全国35%,其中养老目标基金80只、指数基金27只,个人养老金规模合计超过50亿元。

  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证监局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设立或持有基金公司股权,已有7家外商独资、23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在上海展业。截至9月末,上海辖区9家公司开展基金互认业务,67只ETF产品纳入北向沪深股通合格ETF名单,更好地满足境外投资者配置需求。

  在督促机构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方面,数据显示,近五年,上海辖区机构代表基金参与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超过2万次,投票议案总数超过20万件。为有效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超过三成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曾投出异议票,部分机构更进一步通过行使提案权、质询权、建议权等方式行使股东权利,积极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这些举措和成绩,正共同塑造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负责任的公募基金行业“上海样本”。

  塑造成熟生态的“上海气象”

  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问题,更在于为未来开辟道路。

  当阶段性成效显现,上海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如何将阶段性成果转化为持久优势,最终塑造成熟、稳健、兼具活力与韧性的行业生态“上海气象”。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是国家战略的集中承载地,金融对外开放的门户,金融市场体系成熟完备、金融机构集聚、国际化人才贮备充足,配套服务业态发达,上海公募行业发展具有独特的系统优势,应乘改革东风,引领行业变革。

  面向未来,上海证监局明确了“抓落实”与“敢担当”的双轮驱动路径。

  其中,“抓落实”重在持续,意味着将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不断优化细化举措。“敢担当”则更具魄力,意味着监管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监管模式,包容审慎,建立透明、双向的沟通机制,执法与服务并重;敢于挑战复杂问题,与时俱进,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探索更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敢于主动“亮剑”,铁腕公心,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问题,坚决推动行业出清,防止风险传染蔓延。

  上海证监局表示,下一步,将充分调动并发挥各方合力,加大执行力度。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执行反馈,不断优化落实方案的细化举措,确保改革任务稳妥有序推进,力争为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

阅读
分享